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綠能革命 進行式

綠能革命 進行式:
圖/聯合國秘書長2009年參訪中國西安的一處能源研發設施,中國在太陽能產業卓然有成,已躍居全球第一大輸出國。(照片由 United Nations Photo分享於Flickr,依CC BY-NC-ND 2.0創用原則使用)。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本文原發表於綠雜誌第十三期)

名導演奧立佛史東(William Oliver Stone)所執導的電影:《華爾街-金錢萬歲 (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將經典資本主義大片《華爾街》場景,帶進了正面臨2009年全球經濟衰退的證券交易所中。片中由西亞李畢佛(Shia LaBeouf)飾演的角色,努力地四處為綠色能源找尋資金挹注,每當有人問起他的動機,想知道他是不是環保份子,他一律都是回答:「我是為了獲利。」
##CONTINUE##
雖然西亞李畢佛在這部片的角色,不如他在《變形金鋼(Transformers)》系列電影裏辨識率高,但這句話卻是令我印象深刻的台詞,比邁可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在上一部《華爾街》裏所說的:「貪婪是好的(Greed is Good)」,衝擊力還要更重。

綠色產業 仍需獲利激勵

講到綠色科技研發,可以從個人道德層次,說要救地球救孩子,也可以是國家競爭層次的確保能源安全。但在資本市場裏,唯有獲利,才足以吸引更多資金投入、更多的技術開發、更多的人才育成。即使大家都知道,在一個死亡的星球上,是沒有生意可以作的,但即使是死到臨頭的那一天,或至少是前一天,相信仍會有人為了自身獲益,罔顧群體的最佳利益。

然而,投身綠色科技的開發,已不是件讓人卻步的投資,市場上看不見的手,已帶領人類投入了一場全新的綠能革命。回顧短短幾年之間,不論是在美國、在中國、在台灣,在建築、在照明、在運輸、在飲食,只要略為留心觀察,就能感覺到這一股綠色潮流,正迅速地在市場上攻城掠地,即使各國政治人物在氣候談判上停滯不前,市場卻早已在選擇,該如何回應暖化的威脅。

以綠建築為例,2009年落成的高雄世運主場館-龍騰體育場,它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光電建築(BIPV)型態的體育場,也是全台灣第355棟取得台灣綠建築標章(EEWH)的建築,但現在這個數字已快速成長,總數來到685棟。這樣的趨勢不光在台灣,美國房地產市場即使疲弱不振,預計到2013年在綠建築材料上的投資,也將來到一兆多新台幣(57bn USD),綠建案佔全體建案數約5%,並仍持續成長。

可再生能源的投資也屢創新高,根據《201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現狀報告(GSR2011)》,2010年全球在綠能的投資,已經高達新台幣六兆元(USD 211bn),略等同於美當年總預算的六成。中國則是目前全球投資再生能源最積極的國家,去年全球水力與風力的發電量,中國都是排行第一,總投資額也來到新台幣一兆四千多億元(USD 48.5bn),等於全球每投資十元在再生能源,其中就有超過兩元是在中國。

再生能源 產能持續衝高

而目前政治聲勢低迷的歐巴馬,過去這四年也不是毫無建樹,他讓再生能源持續衝刺。今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更首次超過了核能電廠的發電量,也讓現在在美國談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核能可是要排到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後面去。

近日價格崩盤的太陽能板,雖苦了太陽能板廠商,卻讓消費者樂得撿便宜。現以一般家戶用電的需求,估計只要一輛國產小客車的預算,就足以讓家裏用電全來自於太陽,加上各國政府的獎勵政策,大大刺激了整體的消費量。就2010年一整年統計,光德國一個國家的裝置量,就超越了2009年全球裝置容量的總合,2010年全球的太陽能裝置的成長率更達72%,比過去五年複合成長率49%還多。中國今年的太陽能板裝置量,也預計將是2010年的兩倍,美國也有機會翻兩翻。

而風能則是持續而穩定的成長,全球的風力發電裝置量,今日已經突破2000億瓦(200 GW),較十年前總量的十一倍之多。現在風力發電的成本,在部份優良的風場,已足以和燃煤電廠匹敵,也無怪乎自2008年之後,全球新建中的各式電廠中,以再生能源為發電方式的電廠總發電量,已超過燃燒傳統化石燃料的新建案。

目前全球的可再生能源,佔全球最終能源消耗的16%,這個數字卻將會不斷地提高。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小組(IPCC),在今年六月針對再生能源所共公佈的《再生能源來源與減緩氣候變化特別報告(SRREN)》,只要政策配合得當,到2050年之時,再生能源的比例將可望能拉高至77%,就看各國政府有沒有決心要作而已。

但是這樣的浪潮,會不會因為全球的金融情勢不明,而有所改變呢?

2009年所爆發的金融危機,只讓全球的綠能投資略減6.6%,若和各項投資相比,減幅相對較少。目前全球至少有一百一十九個國家,設有各自的再生能源的目標、另有九十五國以上,以政策對設置再生能源提供獎勵。

面對當今歐美各國的債務危機,以及全球需求不明的前景下,今年第一季結束台灣的太陽能產量下降了35%,市場傳聞已有綠能廠商在鼓勵員工休假,但大家都不願就此放棄。綠能革命正在進行,但還沒成功,投資人是要作化石燃料的保皇黨,還是願高舉綠能大旗,順著潮流在驚濤駭浪裏前進,考驗的不僅是阻止暖化的道德感、不僅是追求能源安全的愛國心、更是在對於追求長遠獲利的決斷能力

作者簡介
張楊乾六年級生,曾任報社記者、大學研究助理。幾年前在看到我國友邦吐瓦魯被海水蓋過去的照片後,毅然決定飛到歐洲去學全球暖化。回國後所成立的低碳生活部落格,08 年獲華文部落格公益類首獎、11年獲第二屆學學獎;所撰《低碳生活的24堂課》,於09年獲開卷好書獎、個人亦於2010年獲遠見雜誌選為第一屆台灣環境英雄,現任台達電子基金會副執行長。


【延伸閱讀】
向太陽要能源 台南陽光電城計畫》謝雯凱 4-Nov-11 低碳生活部落格
為太陽能屋頂找活路》張楊乾 23-Mar-09低碳生活部落格
綠電發展有成 德國如何做到?》謝雯凱 29-Sep-11 低碳生活部落格
IPCC發表再生能源特別報告》謝雯凱 20-May-11 低碳生活部落格

中興大學慈青 跨年夜做環保






今天是一月四號了,很多人還沉浸在新年的歡樂氣氛當中,或是還討論著跨年的活動。台中中興大學的慈青社同學,連續四年,跨年夜在校園宣導環保,幫忙整理週遭環境,一起為校園環保努力。

天氣冷颼颼,慈青和志工,在校園設立垃圾回收點,宣導環保分類,財經系的慈青蔡泠涓和法律系的慈青葉永晴,兩人都是腦性麻痺患者,雖然剛開始有點害怕人群,但是投入慈青後,建立自信,他們兩人也在現場幫忙宣導環保,和大家一塊守護校園。

林美宏 蔡憲忠 台中報導
2011/01/04

出自 大愛電視台

2010跨年環保PPT

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德班氣候會議:台灣該從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學到的五堂課

德班氣候會議:台灣該從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學到的五堂課:  文/趙家緯(低碳生活部落格志工寫手,綠盟能源與氣候變遷小組召集人)

彼得.杜拉克的名言:「If you can't measure it, you can't manage it!」被企管界奉為圭臬。同樣的,若欲試圖研擬一妥適的氣候變遷政策,亦須仰賴具有宏觀性的績效衡量指標,方能讓決策者走出許多公關式的減碳活動所創造的迷霧,檢視耗用大量公務人力以及人民稅金後,是否具有實質效益。而由看守德國協會(Germanwatch)與歐洲氣候行動網(Climate Action Network)所提出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CCPI),由於該指標涵蓋了氣候變遷政策各個層面,故具有檢核一國的政策成效之功能。(1)
##CONTINUE##
氣候績效指數涵蓋全面並具有獨立性
CCPI 共涵蓋權重各異的三大面向:排放趨勢(Emission Trend)、排放程度(Emission Level)以及氣候政策(Climate Policy),完整指標內容以及權重,請參考圖一。

排放趨勢上,主要是反映各重要部門排碳量、再生能源發展、減碳責任的履行度等項目的變化趨勢,以呈現該國所推動的政策,是否有助減碳。以甫公佈的CCPI2012為例,其在排放趨勢上,既是以2007年至2009年間的各部門排碳量以及再生能源佔比,對比2002年至2004年間的排碳量以及再生能源佔比。而在排放程度上,則是關注評估年時,各國在單位能源耗用、能源效率、單位能源排碳量等項目之表現。在氣候政策上,其則是採用專家問卷法,其在全球選了200名氣候專家(鑑於獨立性,主要是以來自NGO為主),然後請其就自己該國在國內政策以及國際談判上的表現,進行評分。

以今年的問卷設計為例,其既要求受訪者分就能源、產業、交通、住宅、森林等項目上,分別提出各三個重要的政策,並就該政策進行評定。而在國際氣候變遷政策上,除要求受訪者就該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相關會談表現外,亦關注在其他的多邊會議中的氣候變遷議題的參與程度,例如G20等。

圖一、氣候變遷績效指標架構 (點圖放大)

 台灣於2008年時首度被列入排放,名列32名,勝過荷蘭、日本、韓國等。而2009年時總排名則掉入『差(poor)』此等級,落後日韓。而今年度則更落入『極差(very poor)』此層級。而因CCPI為國際上少見定期公佈之政策績效評比指標,故環保署十分關注此評分結果,自2008年起,每年於指標公佈時,均有發布新聞稿說明之。(2,3)其中2009年時排名大幅下滑時,而環保署以『2007年民進黨執政時期的下跌績效,將新政府執政績效拉下所致』為由,且時任政務委員的梁啟源博士提出『政府有義務重新思考核能是否有再發展的必要』等說法(4),被多個環保團體認為其未正視此指標的警示,亦發出新聞稿駁斥之。(5)

面對今年度排名再度下跌,環保署新聞稿中是提出『溫室氣減量法尚未通過』以及『時間遞延未能將新能源政策納入評分』兩緣由,解釋台灣排名下降,特別是政策表現上大幅下滑的原因。(2)但上述的解釋,卻是對CCPI結果的誤讀。

表一、台灣氣候變遷績效指標排名變化 (點圖放大)


如圖一所示,排放趨勢與排放程度兩項目的權重高於政策項目。若細部分析此次的評分結果,如表二所示,台灣仍處於倒數的原因,乃是因為在產業排放趨勢、象徵綠色復甦程度的2009年至2010年間的人均排碳量變化以及反應減量責任的目標績效比較(Target Performance Comparison)等項目,均是名列後段班。特別是在權重佔比達到15%的目標績效比較一項上,台灣更是連續兩年名列所有評比國中的倒數第三名。因此若相關主管的檢討,未能聚焦於此三大指標,則無助於台灣未來氣候變遷政策的改進。

表二、台灣近兩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評比結果 (點圖放大)


台灣該從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學到的五堂課

氣候變遷績效指標的功能,是在於檢視現行政策不足之處,並提出相對應的改善策略。但倘若相關部會仍以對待永續發展指標的態度,未能將指標衡量結果,回饋至政策設計,則將使台灣的氣候政策,陷入迷航之中。而從當前的CCPI的設計原則以及台灣的評分結果,本文提出以下五點建議。

1. 減量責任的再思考:CCPI中所提出的『目標績效比較』一項上,是基於『共同但有差異的責任』,採用類似『縮減與收斂(Contraction and Convergence)』的方法,在抑制增溫2度的狀況下,估算出各國的減量責任。進而分析若要達到此目標時,各國應遵循的理想減量路徑。其在將該國當前的排放趨勢,與此理想減量路徑相比較,並依兩者之間的落差,作為評分依據。而在此原則下,台灣的減量責任是等同於已開發國家,當前已無排碳量增加的空間。(6)但目前的減量目標以及政策的規劃,在未來五年間,排碳量仍預估會成長。此舉均將使台灣的氣候政策績效,持續於後端班中徘徊。

2. 核電無助減碳:於此評比中,特別考慮核電的的高風險。因此於計算能源部門的排放趨勢之時,是將核電的溫室氣體排放視為與燃煤火力相同。評比單位還指出,唯有以其他低碳能源取代核電,才有助於氣候變遷績效之提昇。由此可知,若核四持續興建,導致台灣電源結構中核電佔比增加之時,將導致未來績效排名持續下滑。

3. 氣候政策不可忽略NGO的支持:CCPI在氣候政策表現的評分方法,是由來自NGO為主氣候專家,就自己該國的政策進行評分。若受訪者是來自政策監督性質的環保團體,當然給自己國家的政策分數,就會比較嚴格。先不論這幾年台灣政策績效值的變動,是否試因受訪者來自主要氣候變遷與能源政策的監督的團體與否而決定。但環保署則應理解到此評分原則背後的意涵,於政策研擬過程中,主動跟NGO溝通,甚至仿效CCPI所進行的問卷設計,進行本土性調查,瞭解NGO界對現行政策的看法。此舉方有助於在政策與法令的博奕過程中,抗衡耗能產業的遊說力量。

4. 掌握綠色復甦契機:此次指標設計中,其強調反應經濟危機亦是各國重新調整其經濟型態,以邁向綠色經濟的契機,所以特別新增了2009年到2010年之間的人均排碳量的變化情形,來凸顯是否真正能達到經濟成長與排碳量的真正脫勾。而根據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此研究計畫的最新成果,2010年時,全球排碳量較2009年增加5.9%,其中已開發國家增幅為3.4%,而發展中國家則是7.6%。(7)而台灣的增幅則是6.2%,顯見2009年推出「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時,未能依據綠色新政的原則進行規劃,已使台灣嚐到苦果。(8)

5. 多邊會議中的氣候議題: CCPI的政策表現調查問卷中,在國際氣候政策一項上,除了UNFCCC的程序以外,亦重視在其他多邊組織的表現。台灣當前雖無法參與UNFCCC,但至少仍可參與APEC、WTO等多邊組織。而在前述多邊經貿組織亦納入氣候變遷議題之時,台灣除應謀求參與機會以外,更應自許為氣候變遷與經貿議題的主導者,方可彌補無法正式參與UNFCCC之不足。而非如2009年APEC會議之時,代表台灣出席的連戰先生,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參與氣候變遷議題。(9)

相較於美國仍陷於氣候懷疑論者的扞格,致使政策遲滯不前。台灣在氣候變遷政策的主管機關,應該珍惜台灣民眾的氣候變遷意識,並以此為基礎,提出更健全的政策。且在這個二次衰退的陰影、福島核災、新型態的多邊貿易協定等重要政經事件匯流之時,其亦提供了嶄新的機會之窗(Windows of Opportunity),修正既有台灣氣候政策的不足,找出真正的抗暖化之路。

【註釋】
註1 《 Germanwatch : 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2012》6-Dec-11 Germanwatch (獲許可後,將在此補充2012年台灣資料)
註2《環保署: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 2012)發布回應》6-Dec-11 環保署
註3《世界人口突破70億》環保署: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 2011)發布回應》7-Dec-10 環保署
註4《台灣減碳大退步 環署:舊資料誤導》16-Dec-09自由時報
註5《自我感覺良好的氣候政策,無助低碳台灣》17-Dec-09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環境行動網等
註6《減碳目標,只是虛幻的承諾?》趙家緯13-Nov-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註7「 Global Carbon Project :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Carbon Intensity of the Economy
註8《綠領經濟 台灣不可及的夢想?》趙家緯8-May-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註9《APEC氣候變遷會議 僅台灣吃閉門羹》16-Nov-09自由時報

關於作者
趙家緯,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畢業,現為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參與台大環境系統分析研究室研究工作。研究興趣為生命週期評估、環境政策分析等,並積極參與民間團體於氣候變遷相關政策的討論。

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

德班場外花絮:潔淨的再生能源 人人有權享有

德班場外花絮:潔淨的再生能源 人人有權享有:  圖/非洲與亞洲多國團體在COP17的周邊會議上,發表社區再生能源計畫成果。(謝雯凱攝)
文/謝雯凱(低碳生活部落格德班氣候大會特派員)

據國際能源總署2011年的一份報告統計,全世界有14億人口沒有電力可以使用,並有25億人仍在依賴傳統的生質燃料來取暖或烹煮,甚至直接燃燒廉價的低品質煤炭。沒有電力,使居民喪失了追求社會、經濟發展的機會,例如他們工作返家後沒有照明無法閱讀,也無法以電子設備接受資訊。使用骯髒的燃料,則會使得家人因室內空氣污染而衍生疾病。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04年有200萬人因此而死亡。

這些人多數集中在漠南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各國),以及南亞諸國,而這些國家又是人口成長速度最快的區域,也就是說,若此情況無法改善,無法享受到潔淨能源的人口數字只會持續攀升。然而,在全球致力減少溫室氣體的當下,如何讓這麼多人口能取用電力與乾淨燃料,而且確保他們負擔得起,而且對環境不造成更進一步的傷害與壓力,這是非常龐大的挑戰。
##CONTINUE##
讓所有人享用永續能源

聯合國顯然有心要帶頭作這件事情。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宣布2012年為「所有人能享用永續能源年」(Year of Sustainable Energy for All),並勢必納為2012年地球高峰會的重要議題。

12月2日COP17有場週邊會議,便是討論如何利用再生能源來促進貧窮國家永續發展,並且減少貧窮。這場由法國HELIO組織與INFORSE(永續能源國際網路)邀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夥伴團體,一齊來分享他們能源改善與再生能源的相關計畫。莫三比克與塞內加爾的計畫幫助社區改善既有的爐具效益,讓婦女得以用更少木材,節省更多時間,也減少空污。而塞國的案例中,透過社區協力與工作坊的培訓,他們甚至成立小公司來製造販賣這些新款的爐具。印度的婦女團體則協助研發太陽能果物乾燥設備,與以社區太陽能站充電的可攜式電燈,並且將其量產,帶動婦女就業。喀麥隆代表介紹社區的小型水利系統為社區建置小規模堪用的電網,烏干達代表則提醒大家,許多非洲國家的電力用戶均高度集中在都市,鄉村的用電戶普及率均相當低落,而且絕大部分的鄉村居民仍使用傳統生質燃料。

由下而上的再生能源革命

與會的瑞典自然保育協會代表Niclas Hällström將這一切可喜的成果,稱為「由下而上的再生能源革命」,但也強調,這仍有賴資金與技術的挹注。因此與會各個代表無不呼籲各國談判代表,要保障綠色氣候基金的落實。

特別的是,包括Niclas與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等團體,都鼓吹全球各國都支持饋電機制(Feed-in Tariff, FIT),也就是要求各國政府都能「保證收購再生電力」,支持再生能源發展。一方面政府可透過補助降低綠色電價,一方面政府可以透過一些策略,提高化石燃料與火力發電的價格,地方與社區層面則可提出潔淨能源發電計畫,協助自己獲得電力,並享有可負擔的價格。

社區發展再生能源還有諸多好處。傳統上,非洲政府總是發展集中式的火力發電或大型水力發電,其電網便會更集中於都會區域,也造成壟斷。小型再生能源計畫則需要在各個城鄉社區各自展開,能將就業機會與工程計畫分散給地方團隊,不受到大型能源公司專斷,未來也毋需擔心化石燃料價格的波動。更別說上述諸多成功案例中,再生能源計畫所創造的社區產業、婦女權益等種種好處。

減少全球的能源貧窮(Energy Poverty)情況,將會是未來數年永續發展、環境正義的課題之一。但其實這些社區發展再生能源的故事,也可以給予台灣借鏡,看看這些具有創意的計畫,如何突破現實困境,達到自主再生能源發電的夢想。

作者簡介
謝雯凱,碩士班時研究國際政治與民眾參與,平時關心生態環境與文化資產,經常撰寫國內外環境議題專文。2007年起追蹤氣候變遷與能源議題,並經營NGO對抗暖化行動資訊網。現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專員。


【參考資料】
Reclaiming power-an energy model for people and the planet》Nov-11 Friends of the Earth
Health co-benefits of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 Housing sector》2011 WHO
2012 International Year of Sustainable Energy for All United Nations Foundation
INFORSE-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Sustainable Energy

【延伸閱讀】

德班場外花絮:挽救氣候基金 青年鼓吹羅賓漢稅》謝雯凱 3-Dec-11 低碳生活部落格
德班氣候會議:年度談判 聚焦四大議題》謝雯凱 1-Dec-11 低碳生活部落格
德班氣候會議:加拿大 恐撤簽京都議定書》張楊乾 1-Dec-11 低碳生活部落格
德班場外花絮:聯合國氣候會議 德班準備好了》梁守道 26-Nov-11 低碳生活部落格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筷」樂加「杯」 環保「袋」著走
新生活運動 新「食器」時代
減少碳足跡 地球深呼吸
減少碳足跡 生命有轉機
新生活運動 「筷」來加入喔
新「興」人類 新食器時代
星「興」相惜 垃圾不落地
環保人人愛 大家作伙來


民國96年,在當屆社長林煒喬的帶領下,第一年承辦跨年環保晚會,
由於中興大學每年的會在校內的行政大樓後方草皮搭起舞台舉行跨年晚會,
並且引進大量校外攤販進駐,形成了台灣傳統豐富的夜市文化,
但熱鬧迎接新的一年後,留給大地的新年禮物卻是滿地的「垃圾」!這是多麼令人嘆息的...
跨年夜後的隔天清晨,總是有僑聯會的夥伴會扮起清道夫清理環境,
身為慈青的一員,重視環保議題的慈青,也想為校園盡份心力,
因而決定在跨年會場擺設回收分類點,引導民眾分類,讓資源做最有效的運用,
接連幾年,97.99.100年,慈青學弟學妹們都承接了這樣的擔子,
一棒傳一棒,在跨年夜中以如此特別的方式迎接新的一年,並藉此祝福環境與人們:)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NEWS

本週精選內容


1/3
跨年環保感恩檢討會  時間:12pm 地點:慈青社辦(圓廳420)


12/31
跨年環保登場  時間:6pm 地點:行政大樓後方草皮_慈青社攤位

12/28
跨年環保行前籌備會   時間:9pm 地點:慈青社辦(圓廳420)


12/19
綠能革命 進行式


12/8
德班氣候會議:台灣該從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學到的五堂課


12/3
德班場外花絮:潔淨的再生能源 人人有權享有